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(转载)

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43 0

 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,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。

    但身处于同一环境里的人,心理健康的状况却不尽相同。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。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来看,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:

    身体健康,智力正常。身体健康、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,是正常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。

    乐于交流,善于结友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善于结交知心朋友,与朋友能沟通心灵,友好相处。面对矛盾和分歧,能正确对待,妥善处理,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。

    情绪稳定,乐观开朗。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;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。心境上保持相对的平衡,有稳定的情绪,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,谦虚谨慎,在逆境中意志顽强,战胜困难。

    有所追求,积极进取。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有理想、有信念、有追求,敢于面对现实,勇于承担责任,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,并为之努力奋斗

    人格完整,意识良好。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,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,热爱生活,兴趣爱好广泛,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,并自尊自爱,尊重他人,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,使其性格、情感、行为等能符合其年龄特点。

    为什么容易出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

    1、 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。虽然学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,但是由于师资缺乏与现行的考试制度,在有些学校,素质教育基本流于形式,还没有落到处而踏踏实实地去做,而使学生缺乏自我心理保健意识,心理承受能力没有得到锻炼

    2、 青少年对心理社会因素(心理打击、挫折和重大的事故等)普遍缺乏免疫力。一旦面对,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或应对能力缺乏,就会出现手忙脚乱,不知所措,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,很可能造成心理健康的损害,出现心理的毛病;

    3、 社会对心理问题的看法有偏见。青少年是发展中的青少年,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应该是很正常的,但是家长和社会对此很不接受,总认为的精神问题,即使是精神问题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,什么病都是人得的,何况青少年呢?一般是出了问题,不是视而不见,就是不重视,忽视了寻求帮助,而是束手无策地等待,错过了最佳的调节期,待重时又不知求助于医疗的哪个部门,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期,有时这种损失是终生的。

    4、 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。大多数家长不懂这方面的知识,即使懂也不具有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治疗意识

    父母应从哪几方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

    1、个别咨询与辅导。在学校3号楼3楼专门开辟了一间心理辅导室,方便心理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,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,排除心理困扰。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,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。

    2、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。在初中、高中的起始年级开设活动课,通过问题辨析、情景设计、角色扮演、游戏辅导、心理知识讲解等形式,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,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,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。

    3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。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,如校园广播、主题班会、学校墙报、班级板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,使之深入人心;通过与班主任、教师的沟通交流,及时了解学生心态;利用资料、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,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,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,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,以家长的理想、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。

    本文转自深港在线健康知识频道:

标签: 心理健康知识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