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抑郁症:竭尽全力,仍没有自我存在感,生命还有何意义

心理健康 抑郁症 78 0

王金现

总纲

女孩17岁,高二学生。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。连续辍学两个多月,父母说她有轻生念头。

初次咨询结束后,我无法简单复盘了事。大脑中反复出现有关当事人的各种事情,内心是各种复杂的难受,越要忘记,越是想起。我似乎感觉到,来访者作为一个人,多么需要被另外一个人所涵容,所镜映。仿佛听到有个声音在说:再不看到我,就永远看不到我了。

我想通过对个案的梳理,告诉大家:青春期抑郁症表达的含义,就是孩子无法找到自我意识,无法形成自我角色。家庭和社会,要允许并支持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生命,活出意义。而不只是期待他们专注于学习成绩,一好百好。

青春期抑郁症:竭尽全力,仍没有自我存在感,生命还有何意义

01到访父母亲带着女孩一块儿来到咨询室。我的咨询室放了一圈的靠背椅子,来访者可以随便找自己舒适的位子落座。女孩走进里边面门而坐,她的父母亲则在门口并坐,与其说他们三人形成一个长三角形,倒不如说是“1+1对”。

我在女孩旁边坐下,同时也能够顾及到父母。

女孩要求父母讲明来意。她一脸的疲惫,眼睛微闭,似乎懒得说话,也没有气力。父母亲欲言又止,吞吞吐吐地说孩子的状态不好。女孩一脸漠然,面色灰沉。

我转向女孩:你感觉怎样,是不是很累?

女孩说:我对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感觉。

似乎要回应我对她的关注,眼睛里闪出些精神说:我在医院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。

我点头,感觉可以深入跟她交谈了,于是问:要父母回避下吗?还是大家在一起谈谈?

女孩果断说要单独谈。

我送父母出门,在门外父母争相向我介绍他们对女孩的各种猜测,我微笑着拒绝了,说:让我跟孩子谈谈吧。

在这短暂的见面中,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。一是父母亲和女儿的“1对+1”组合;二是当面支吾,背对女孩想要说很多父母。这有什么意义么?

青春期抑郁症:竭尽全力,仍没有自我存在感,生命还有何意义

02 症状我笑着走进咨询室,对女孩说了刚才观察到的两个现象。

女孩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了。她说:就是这样的感觉,他们很关心我,给我买好吃的,好用的,但是在我心里,他们却离我很远,我像一个人在外面一样,很孤独。

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,一旦觉察到被关注,被理解,其实是很愿意打心扉的。但是,父母亲的喋喋不休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,往往会让他们关闭心窗。

我从抑郁症说起,问她有没有过自我毁灭想法。因为重度抑郁症,心理咨询首先要做自我毁灭评估,并且进行重点干预。

女孩苦笑说:我曾经用小刀割过手腕,太疼了。

我也笑了下。表示理解。我知道,消除自我毁灭念头,构建生命的意义,是咨询的重点。

女孩说,但是她对生活一点热情也没有。没有热情,其实是内心的无助、无望感。并讲了自己的具体情况。

她说,从去年开始,她心情不好的时候,手腕就会疼痛。去医院各种检查,没问题。因此辍学了几个月。

我理解她的手腕疼,可能是种躯体化症状,之后就转化成为重度抑郁了。但我没有发表意见。

她说,高中之后,她学习很努力,但成绩一般。班主任对她期待很高,要求也很高,让她觉得总是被挑剔。初中,小学,她一直是老师和同学心中的骄傲,也是自己的自豪。但现在,她变成了丑小鸭。常常抬不起一点儿头来。

听得出,她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,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优异的学习成绩上。她的自尊,也是建立在外人的评价上。

她说,不管怎样努力,学习成绩都不能令人满意。于是担心将来考不上好大学,找不到好工作,感觉前途一片暗淡。

我感叹,这是她的糟糕思维模式的特点。这样思维模式只能带她进入绝望的死胡同。很多孩子抑郁自我毁灭,都跟这种思维模式有关。

她说,父母从小就说,只要她学习好,其他一切都不用考虑。母亲专职在家照顾她和弟弟。但,现在明显感觉自己是父母的累赘和负担。自己对不起他们。不如死了好,再也不给父母添麻烦了。

唉,孩子何尝不愿意满足父母的期待,而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。但是,努力之后仍然无法达到目标,孩子就会陷入无助。

她说,经常感觉自己没用,活着也没有意思。生活没有乐趣。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来。

我知道,抑郁症,是无法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感,生命能量耗竭殆尽了。

我对女孩形成了强烈印象:在小学初中阶段,学习成绩并借此获得他人的认可,是女孩自我价值感的核心。高中后,她仍然不断要求自己学习好,以得到外界认可,然而现实却越来越困难,导致自身强烈的无助、无望感。于是她的内在积累并压抑着巨大的愤怒及毁灭性的爆发,产生自我毁灭的倾向,在生活和学习中找不到意义感。

青春期抑郁症:竭尽全力,仍没有自我存在感,生命还有何意义

03 解读对于家长或者外界人士,很难理解,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孩子,怎么就抑郁了呢?怎么会有这么多事儿啊。因此,必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到青春期孩子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。

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,爱利克·埃里克森(Erik H Erikson)指出:青春期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。

我是谁?我以什么方式融入社会?我的身体怎么了?这个三个问题的答案,即构成了自我的意识,并形成自我的角色,获得生命的意义感。

这个时期,要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的认可,才能获得自我价值感,建立自尊。为此,她需要刻苦学习,取得优异的成绩。问题在于,随着年龄和经验增长,他们逐渐发现,只把学习搞好,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价值感。一是单一的学习目标,难度越来越大,倾尽全力,也难以满意。二是现实在不断告诉他们,单一的学习目标无法形成多维度的价值支撑,只能让他们感到更加脆弱。所以,从理智的层面,他们认为应该把学习搞好;但在潜意识中他们体验到,学习并不能带给自己稳定的价值感。所以,内心就会很冲突。

有些孩子可能直接把冲突外化,那就是不再上学。但是,道德感强大的孩子,就可难会用心理症状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冲突。

心理症状,就是失功能的解决冲突方式。抑郁症,表达的是一种绝望的反叛与对抗。用疾病来对抗学习。因为在理智层面,不允许自己放任,那么,生病,就成为一种被允许的偷懒了。青少年的躯体化症状,就是典型的表现。女孩心情不好时就手疼,到医院又查不出病来,就是这个原因。我手疼不能上学,不是我不想上学。其实呢,努力也成绩也提不上去,谁愿意去学校?——这当然不能明说。

解决冲突的方式,包含着在自尊、价值感、思维、及情绪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。

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,其实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,对于来访者出现的情况,在自尊、价值感、思维、情感等方面进行心理评估和分析,得出自己的假设,构建出相应的咨询目标。

1、自我价值感的支柱太过单一。唯有学习成绩,是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来源,而现在这唯一的支柱,却面临坍塌。这也直接导致女孩的自尊崩溃。

心理咨询的目标,就是跟来访者一起重建生命的意义,从不同维度上获得自我价值感。而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。对于生命来说,存在本身,就是有价值的。

2、糟糕的思维模式。成绩不好,考不好大学,没有好工作,对不起父母,自己是累赘。这是一步步走进死胡同的思维模式。

心理咨询的目标,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,及带来的影响。在体验中挑战某些观念,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。以此,把来访者从绝望的死胡同里拉出来,看到生命的阳光。

3、内心的愤怒与委屈得不到理解和支持。

一方面,孩子渴望自由,渴望快乐,渴望成为自己。但他们快乐的来源太过单一。只有学习好,才能得到认可,获得些许的快乐。在单调而沉闷的学习生活中,他们没有自由,没有快乐。他们的愤怒与委屈,是不被看见的。

另一方面,现代教育背景之下,他们无法成为独特的自己,似乎只能成为学习的奴隶,成为乖孩子,活出虚假的自己。这一点,更让他们愤怒。

咨询的目标,争取家长的支持,在丰富的生活中去体验自己,而不把孩子捆绑在学习上。支持孩子的想法,允许孩子犯错。家长要明白,不能保障孩子一生幸福,那就不如归还孩子体验生命的权力。

在具体咨询中,我是以自我毁灭干预为重点,从思想观念上,内在愤怒及委屈的转变上,对待生命态度等方面,进行系统的咨询工作的。

(敬请期待治疗篇)

标签: 青春期抑郁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