妇女为何多郁证?

心理健康 63 0

您好!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“郁证”的范畴,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、治疗。

欢迎关注我,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。

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,气机郁滞所致,以心情抑郁,情绪不宁,胸部满闷,胁肋胀痛,或易怒喜哭,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。

“郁”有广义狭义之分,广义的郁,包括外邪、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。狭义的郁,即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。本篇着重讨论狭义之郁,即情志致郁。

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特点,西医学中神经衰弱、癔症、焦虑症、围绝经期综合征、反应性精神病等疾病出现郁证的表现时,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施治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郁证的病因为情志所伤,肝失疏泄,脾失健运,心失所养,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。

一、病因

1.情志失调

悲忧恼怒,七情过极,刺激过于持久,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,因而致病。恼怒伤肝,肝失条达,气失疏泄,而致肝气郁结。气郁日久化火,则为火郁;气滞血瘀则为血郁;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,久郁伤脾,脾失健运,食滞不消,或蕴湿、生痰、化热,则又可成为食郁、湿郁、痰郁、热郁。

2.体质因素

体质素弱,情志不舒,肝郁抑脾,饮食渐减,生化乏源,日久气血不足,心脾失养;或素体阴虚肝旺,复加情志刺激,郁火暗耗营血,阴虚火旺,心病及肾,而致心肾阴虚。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郁源流》所说:“诸郁,脏气病也,其源本于思虑过深,更兼脏气弱,故六郁之病生焉。”

二、病机

郁证病位主要在肝,可涉及心、脾、肾。肝喜条达而主疏泄,情怀不畅,肝失疏泄,可致脏腑气血失调。肝气郁结,横逆乘土,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。肝郁化火,可致心火偏亢。忧思伤脾,思则气结,既可导致气郁生痰,又可因生化无源,气血不足,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。更有甚者,肝郁化火,火郁伤阴,心失所养,肾阴被耗,则可出现阴虚火旺或心肾阴虚之证。

由于本病始于肝失条达,疏泄失常,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。肝脾气滞,饮食不化则为食滞;脾失健运则生湿,湿聚则生痰,而致痰气郁结;气郁日久,由气滞而致血郁,气血久郁又可化火。郁证虽有种种,但均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。

病理性质初起多实,以气、血、湿、痰、火、食六郁邪实为主,但病延日久,正气渐伤,呈现虚实夹杂,甚或由实转虚。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、心肾阴虚证;因伤脾而气血生化不足,心神失养,导致心脾两虚证;久虚不复,则有成为虚劳之虞。

【诊断与病证鉴别】

一、诊断依据

1.以忧郁不畅,情绪不宁,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,或有易怒易哭,咽中如有炙脔,吞之不下,咯之不出等症。

2.大多有忧愁、焦虑、悲哀、恐惧、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,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。

3.多发于青中年女性。

二、病证鉴别

1.虚火喉痹

郁证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,因情志抑郁而起病,自觉咽中有物梗塞,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,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,心情愉快、工作繁忙时,症状可减轻或消失,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,则梗塞感觉加重。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,多因感冒、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引发,咽部除有异物感外,尚觉咽干、灼热、咽痒,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,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。

2.噎膈

郁证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。梅核气虽有咽中梗塞感,但易出现在情志不舒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,进食顺利,无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表现,多发于年轻女性。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,男性居多,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,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,甚则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,食管胃镜检查常有异常发现。

3.癫证

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,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,但神志清楚,无精神错乱表现,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。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,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,病程迁延,有精神错乱表现,而且症状极少自行缓解。

三、相关检查

郁证结合病情相关的检查,常无异常发现。如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,需进行咽部的检查。有吞之不下、咯之不出的症状时,可行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。脏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癔症关系密切,主要需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,后者具有思维障碍、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等症状,如被控制感、被洞悉感、幻听、原发性妄想等。

【辨证】

一、辨证思路

1.辨证候虚实

气郁、血瘀、火热、食滞、湿阻、痰结六郁病变均属实证,实证病程较短,表现精神抑郁,胸胁胀痛,咽中梗塞,时欲太息,脉弦或滑等。心、脾、肝、肾等脏腑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候均属虚证,虚证病延日久,症见精神不振、心神不宁、心慌不安、虚烦不寐、悲忧善哭等。但应注意实中夹虚、虚中夹实的复合证候。

2.辨所郁脏腑

郁病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,但病变影响的脏腑有所侧重,应结合六郁,辨明脏腑。一般而言,气郁、血郁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;食郁、湿郁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;郁证虚证与心关系密切,如心神失养、心血不足、心阴亏虚等,其次是脾、肝、肾的亏虚。

二、类证鉴别

注意气、血、痰、火、食、湿六郁的区别。

气郁:气郁不顺,郁闷不舒,胸胁胀痛,流窜不定,叹息为快。

血郁:胸胁刺痛、钝痛,部位固定,女子或见经闭,舌质瘀斑瘀点。

痰郁:咽中梗塞,咯吐不利,或精神抑郁不宁,舌苔白腻。

火郁:烦躁易怒,口干口苦,头目胀痛,便秘尿黄,舌红苔黄,脉弦。

湿郁:胸闷脘痞,不思纳谷,恶心呕吐,大便稀溏,苔腻脉濡。

食郁:脘腹胀闷,嗳腐酸臭,大便稀溏,甚或食物不化,粪便臭如败卵。

三、证候

1.肝气郁结证

症状:精神抑郁,情绪不宁,胁肋胀痛,胸部满闷,痛无定处,脘闷嗳气,不思饮食,女子月经不调,舌苔薄白,脉弦。

病机分析:肝主疏泄,性喜条达,其经脉布胁肋。肝气郁结,疏泄功能失常,经脉气机不舒,故见精神不畅,情绪不宁,胸部满闷,胁肋胀痛,痛无定处;肝郁乘脾犯胃,则见脘闷嗳气,不思饮食,腹痛腹泻;气滞血行不畅,则女子月经不调;肝气郁结,故见脉弦。

2.气郁化火证

症状:急躁易怒,胸胁胀痛,口苦而干,头痛目赤,或见嘈杂吞酸,大便秘结,舌质红,苔黄,脉弦数。

病机分析:肝气郁结,疏泄不利,故见胸胁胀满疼痛;肝郁日久化火,故性情急躁易怒,口苦而干;肝火上炎,扰乱清空,则见头痛,目赤;肝火犯胃则见嘈杂吞酸;热盛伤阴,则大便秘结;舌质红,苔黄,脉弦数均为气郁化火之象。

3.痰气郁结证

症状:精神抑郁,咽中如物梗塞,胸部闷塞,胁肋胀痛,咽中之物咽之不下,咯之不出,或见咳嗽有痰,或吐痰而不咳嗽,或兼胸胁刺痛,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

病机分析:肝郁脾虚,聚湿生痰,气滞痰郁,故胸部闷塞,胁肋胀痛,咽中如物梗塞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;阻碍肺气,则咳嗽有痰,或吐痰而不咳嗽;气滞则血瘀,故可见胸胁刺痛;苔腻,脉弦滑为痰气郁结之候。

4.心肾阴虚证

症状:情绪不宁,心悸健忘,失眠多梦,五心烦热,或潮热盗汗,腰膝酸软,视物昏花,口咽干燥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
病机分析:五志过极,或思虑太过,或久病体衰,均使心肾阴伤。心失所养,故心悸健忘;神不守舍,故情绪不宁;心阴亏虚,阴阳失交,则失眠,多梦;肝肾阴亏,虚火内生,故五心烦热,潮热盗汗;心火亢盛,肾阴亏虚,髓海失充,精关不固,则遗精,腰膝酸软,视物昏花;舌红少津,脉细数,为阴虚有热之象。

5.心脾两虚

症状:多思善虑,纳差神疲,头晕健忘,心悸失眠,夜寐多梦,心悸胆怯,面色无华,少气懒言,自汗,食后腹胀,舌质淡,舌苔薄白,脉细弱。

病机分析:忧愁思虑,久则损伤心脾,致使气血生化不足。气血不足,心失所养,神明失主,则多思善虑,健忘失眠;不主血脉,则心悸不安;气血亏虚,故面色无华;不能上荣于脑,故头晕;脾失健运,则见纳差,食后腹胀;舌质淡,脉细,均为心脾两虚,气血不足之象。

6.心神失养证

症状:精神恍惚,心神不宁,多疑易惊,悲忧善哭,喜怒无常,或时时欠伸,或手舞足蹈,或骂詈喊叫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但患者每次发作症状大多相似,舌质淡,脉细。

病机分析:五志过极,心气耗伤,营血不足,以致心神失养,故见精神恍惚,心神不宁,多疑易惊,时时欠伸;心神惑乱,不能自主,则见悲忧善哭,喜怒无常,手舞足蹈或骂詈喊叫等脏躁之症;营血不足,心气亏虚,故见舌淡脉细。

【治疗】

一、治疗思路

1.疏肝理气解郁

郁证为情志所伤,肝气郁结为基本病机,因此,疏肝理气解郁为郁证的基本治则。正如《医方论·越鞠丸》方解中说:“凡郁病必先气病,气得疏通,郁于何有?”

2.分虚实论治

对于实证,首当理气开郁,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、火郁、痰结、湿滞、食积等分别采用活血、降火、祛痰、化湿、消食等法。虚证则应根据损及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,或养心安神,或补益心脾,或滋养肝肾。虚实夹杂者,则当视虚实的偏重而兼顾。

二、基本治法

1.疏肝解郁,理气畅中法

适应证:肝气郁结证。

代表方:柴胡疏肝散加减。

常用药:柴胡、香附、枳壳、青皮、苏梗、陈皮疏肝解郁,理气畅中;郁金、合欢皮、川芎调气活血解郁;白芍、甘草柔肝缓急。

加减:肝气犯胃,胃失和降,嗳气频作,脘闷不舒,加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法半夏和胃降逆;兼有食滞腹胀,加神曲、麦芽、山楂、鸡内金消食化滞;肝气乘脾,腹胀,腹痛,腹泻,加苍术、厚朴、茯苓、白术健脾化湿,理气止痛。

2.疏肝解郁,清肝泻火法

适应证:气郁化火证。

代表方:丹栀逍遥散加减。

加减:热势较甚,口苦,大便秘结,加龙胆草、大黄泄热通腑;肝火犯胃,胁肋疼痛,口苦,嘈杂吞酸,嗳气,呕吐,加黄连、吴茱萸清肝泻火,降逆止呕;肝火上炎,头痛,目赤,耳鸣,加菊花、钩藤、刺蒺藜清热平肝;热盛伤阴,舌红少苔,脉细数,去当归、白术、生姜之温燥,酌加生地、麦冬、山药滋阴健脾,或改用滋水清肝饮养阴清火。

3.行气开郁,化痰散结法

适应证:痰气郁结证。

代表方:半夏厚朴汤加减。

常用药:厚朴、紫苏理气宽胸,开郁畅中;半夏、茯苓、生姜化痰散结,和胃降逆。

加减:湿郁气滞,胸脘痞闷,嗳气,苔腻,加香附、佛手片、砂仁、苍术理气除湿;痰郁化热,烦躁,舌红苔黄,加竹茹、瓜蒌、黄芩、黄连清化痰热;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,胸胁刺痛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,脉涩,加郁金、丹参、降香、姜黄活血化瘀。

4.滋养心肾,补虚安神法

适应证:心肾阴虚证。

代表方: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。前方滋阴降火,养心安神;后方滋补肾阴;合用适宜于心肾阴虚之心悸,失眠,腰酸,遗泄。

常用药:熟地黄、怀山药、山茱萸、天冬、麦冬、玄参滋养心肾;西洋参、茯苓、五味子、当归益气养血;柏子仁、酸枣仁、远志、丹参养心安神;丹皮凉血清热。

加减:心肾不交,心烦失眠,多梦遗精,可合黄连、肉桂交通心肾;遗精较频加芡实、莲须、金樱子补肾固涩。

5.健脾养心,补益气血法

适应证:心脾两虚证。

代表方:归脾汤加减。

常用药: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黄芪、当归、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;酸枣仁、远志、茯神养心安神;木香、神曲理气醒脾。

加减:心胸郁闷,情志不舒,加郁金、佛手片理气开郁;头痛加川芎、白蒺藜活血祛风止痛。

6.甘润缓急,养心安神法

适应证:心神失养证。

代表方:甘麦大枣汤加减。

常用药:甘草甘润缓急;小麦味甘微寒,补益心气;大枣益脾养血;郁金、合欢花解郁安神。

加减:血虚生风,手足蠕动或抽搐,加当归、生地、珍珠母、钩藤养血息风;躁扰失眠加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茯神、制首乌养心安神;喘促气逆,可合五磨饮子开郁散结,理气降逆。

三、复法应用

1.疏肝解郁,活血通络法

适应证:郁证肝气郁结,迁延日久,气滞络阻,精神抑郁,胸闷嗳气,胁肋胀痛刺痛,舌有瘀斑瘀点。

代表方: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。前方功在疏肝解郁,后方偏重行瘀通络。

常用药:柴胡、枳壳、青皮、香附行气解郁;桃仁、红花、全当归、川芎活血通络;白芍、甘草养血柔肝。

2.甘缓宁心,理气降逆法

适应证:郁证心神失养,气郁气逆,心绪不宁,喜悲伤欲哭,胸闷胁胀,喘促气逆者。

代表方:甘麦大枣汤合五磨饮加减。前方甘缓宁心,后方理气降逆。

常用药:甘草、小麦、大枣、酸枣仁甘润缓急,宁心安神;沉香、乌药、枳壳、陈皮开郁散结,降逆止喘。

四、其他疗法

1.单方验方

(1)法半夏15g,陈皮6g,水煎服。用于痰气郁结之郁证。

(2)百合30g,生地黄30g,水煎服。用于阴虚火旺之郁证。

(3)太子参15g,麦冬15g,五味子10g,夜交藤15g,浮小麦30g,大枣10g,生甘草6g,水煎服。用于气阴两虚,心神失养之郁证。

2.常用中成药

(1)归脾丸:功能与主治:健脾养心,益气安神。用于郁证心脾两虚,心悸胆怯,头晕神疲,食欲不振。用法与用量:每次6~9g,每日2~3次。

(2)逍遥丸:功能与主治:疏肝解郁,养血健脾。用于郁证肝郁脾虚,精神抑郁,胁肋胀痛,神疲食少。用法与用量:每次6~9g,每日2~3次。

(3)越鞠丸:功能与主治:理气解郁,消食除满。用于食郁胸胁胀满,脘腹痞闷,嗳腐嘈杂。用法与用量:每次6~9g,每日3次。

五、临证勾要

1.因郁致病、因病致郁与形神学说

因郁致病以情志为主要病因,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,进而变生他郁,为狭义郁证。因病致郁者,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如六淫、饮食、劳倦、其他疾病等,引起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生郁证,为广义郁证。

形为神之宅,神乃形之主;形衰则神无所主,神乱则形有所伤。郁证病理变化离不开形神。郁有两层含义:一是指情志怫郁,闷闷不乐,心情低落,抑郁不欢,这是心理精神层面上的含义,此为伤神;二是指脏腑失调,气血郁滞,这是生理病理方面的改变,为躯体生物层面的含义,此为伤形。中医认为,心身是统一的,心身二者相互影响,既可“因郁致病”也可“因病致郁”。

因郁致病是郁证的主要发病过程,是由伤神到伤形;因病致郁是郁证的另一发病过程,是由伤形(躯体脏腑)到伤神。

2.重视郁病虚实转化,治疗注意邪正兼顾

郁证之实证多属初郁不久,体质壮实,病变部位浅,治疗以疏肝解郁、清火化痰为主。久郁不解,或禀赋体弱,或原有宿疾,病变部位较深,病情复杂,多虚中夹实。初在气机失调,再由气及血,由气滞到血瘀,进而导致湿、痰、热、食相因或相兼为病。病久正气受损,伤及心脾肾等脏,甚至可导致虚损重症。本病虽以气、血、湿、痰、火、食六郁邪实为主,但病延日久,可由实转虚,如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、心肾阴虚之证;或因脾伤,气血生化不足,心神失养,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。治疗宜分辨主次,正邪兼顾,甚则以补虚为主。

3.移情易性,重视精神疗法

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。正如《临床指南医案·郁证》所说:“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。”医者应关心病人的痛苦,做好心理工作,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,解除思想顾虑,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配合药物、气功、体育运动、音乐疗法等综合治疗,以利于郁证的缓解。

4.梅核气、脏躁与百合病

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曰:“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。”“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像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”前者属梅核气,痰气交阻所致;后者属脏躁,为阴血亏耗,心神失养之证。脏躁既可因五志过极,心气耗伤,营血不足而致心神失养,是为因郁致病;又可因妇女中年以后气血渐衰,或他病损伤气血,而致心神失养,是属“因病致郁”,又可归属于广义郁证。

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》谓百合病“意欲食复不能食,常默然,欲卧不能卧,欲行不能行,饮食或有美时,或有不用闻食臭时,如寒无寒,如热无热,口苦,小便赤,诸药不能治,得药则剧吐利,如有神灵者,身形如和,其脉微数”。百合病的病机属心肺阴虚而生内热,多发于热病之后,治宜滋阴清热,用百合地黄汤、百合知母汤。从百合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推测,仍属因病致郁,百合病和部分脏躁一样,可以归属于广义的郁证。在临床治疗中,甘麦大枣汤、百合地黄汤是郁证的常用治疗方剂,如辨证得当,随证加减,往往可收到较好的疗效。

【特色经验】

一、临证经验

周仲瑛教授治疗郁证注重疏肝调气,用药轻灵活泼,主张慎用攻伐,对更年期抑郁症重视补肾宁心,燮理阴阳。

1.重在疏肝理气解郁,用药慎防伤阴

郁者,郁塞不通也。郁证多缘于情志怫郁,气先受病,治疗重在疏肝理气解郁。但理气之品多偏辛香燥烈,久用阴血耗伤,对久病阴血不足之体,用药更当慎重,周仲瑛教授习用柴胡疏肝饮为基础方进行加减,常用炒柴胡、枳壳、香附、白蒺藜、佛手片、绿萼梅等平和之品,配合白芍、甘草酸甘养阴柔肝。全方轻灵活泼,理气解郁而不伤阴,无论郁证新久,均可适当选用。

2.以调为主,以平为期,药用苦辛凉润宣通,慎用攻伐

郁证一般病程较长,郁则气滞,久必化热,热郁则阴液耗伤,升降失其常度。初伤气分,久延血分,而为沉疴痼疾。用药宜苦辛凉润宣通,以调为主,以平为期,以疏肝理气为基础,针对受病脏腑之虚实、六郁之兼夹,结合其他治法以开郁。不可妄投燥热敛涩呆补及乱用攻伐。实证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伤阴,活血而不破血动血,清热而不苦寒败胃,祛痰而不损脾伤正。在虚证治疗中,应注意补益心脾不呆滞,滋养肝肾而不过腻。正如《临证指南医案·郁》指出,治疗郁证“不重在攻补,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,用辛理气而不破气,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,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”。

3.更年期抑郁症重视补肾宁心,调理阴阳

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期前后卵巢功能衰退,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。中医认为妇女进入更年期,肾气转衰,阴血不足,天癸将竭。以抑郁精神症状为主的更年期抑郁症病机以肾虚为本,心肾失交,阴阳平衡失调。临床可出现心情抑郁,情绪不宁,或心烦失眠,胸胁胀痛,或易怒易哭,咽中梗塞不适,或烘热汗出,头晕腰酸等症状。

临证治疗可选用知柏地黄丸、滋水清肝饮、交泰丸、甘麦大枣汤、二仙汤、龟鹿二仙胶、半夏厚朴汤、越鞠丸等方剂,治疗原则以补肾宁心、调理阴阳为主,用药不可过寒过热,不可过升过散,不可蛮补滞腻,缓缓方能收功。

二、验案举例

案一 梅核气案

陈某,女,46岁。

初诊(2003年4月10日):自诉咽喉部经常梗阻,胸部闷塞,似有欲吐之感,饮食吞咽欠利,病历20多年,久治乏效,脉沉小而滑。痰气壅塞,肝气上逆犯胃。处方:旋覆花(包煎)9g,煅赭石(先煎)9g,姜半夏9g,川朴9g,郁金8g,槟榔9g,枳实15g,炒竹茹10g,茯苓12g,生姜6g。10剂。

二诊(2003年4月20日):呕恶之势已除,咽部梗阻之感减轻。舌淡,苔薄腻,脉沉。上方去茯苓,加炒川楝子9g,淡吴茱萸3g。10剂。

三诊(2003年4月30日):诸症悉除。

按:患者为更年期女性,咽喉时觉梗阻,胸闷欲吐,此乃肝郁不舒,痰气交阻,肝气上逆犯胃所致。选方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,降逆化痰,合用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。本案痰气壅塞20多年,已属沉疴痼疾,非一般疏肝理气、降气化痰方药所能化解。故除用半夏厚朴汤外,加枳实下气降逆,槟榔行气导滞,含四磨汤之义,令气滞得开,郁结得化,肝气自能条达,20余年之顽症服药一月即霍然而去。

案二 脏躁案

王某,女,42岁。

初诊(2005年3月2日):心悸,恐惧,时而战栗,发时卧床震摇,格格作响,甚则一日战栗数次,历时数日,叠进诸药未效。头痛,眩晕,失眠,自汗,胸闷,纳差,大便偏干,间日或数日一行,舌淡,脉细。据症作“脏躁”论治,证属心阴受损,肝气失和,心神失宁。甘草9g,小麦25g,大枣5枚,太子参15g,磁朱丸(包煎)2g,酸枣仁15g,柏子仁15g,夜交藤20g,茯神12g,代赭石(先煎)8g。10剂。

二诊(2005年3月12日):诸症悉减。上方继续服用。10剂。

三诊(2005年3月22日):战栗得止,饮食增加,睡眠良好,逐渐恢复正常劳动。

按:本案患者仅以心悸、恐惧、战栗、失眠为主诉,似与脏躁病证不符,但究其病理,同属心阴受损,肝气失和,神不内守。故按脏躁病证处理,选方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。《素问·益气法时论》谓: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。”《灵枢·五味》谓:“心者,宜食麦。”本案病位在心、在肝,症状以心悸、恐惧、战栗为主,甘草、小麦、大枣三药均为性甘之品,重用以缓其急,宁其心。

【预后及转归】

本病预后一般良好,但由于郁证各证候之间关系密切,往往虚实兼夹,虚实又可互相转化,如经久不愈可由实转虚,形成五脏亏虚之证;甚则转成虚劳。如《类证治裁·郁证》说:“七情内起之郁,始而伤气,必及血,终乃成劳。”如妇女气郁血滞,久则发为闭经、癥积。如精神刺激不能解除,病情可进行性加重,亦有演化成癫狂的可能。

【预防与调护】

正确对待各种事物,避免忧思郁怒,防止情志内伤。用诚恳、关怀、同情、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,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。

郁证患者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,保持开朗、乐观的心情,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。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,以促进郁证的治愈。

标签: 更年期抑郁症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