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心理健康 焦虑症 73 0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10岁的阳阳晚上睡觉的时候仍然要妈妈陪着,如果不陪,阳阳就一直开着灯熬夜,直到实在累的不行了才睡。

妈妈晚上有事出门,阳阳会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地催,让妈妈快点回家。

妈妈带阳阳出去吃饭,阳阳总是去之前去过的那一家,如果换一家,阳阳会坚决地说“不”。

学校组织集体活动,阳阳总是不愿意参加。

路上遇到同学,阳阳从来都不愿意打招呼。

见到陌生人,阳阳就会紧张到不敢说话。

阳阳还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担心一些并未发生的事情。

阳阳的妈妈很苦恼,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活泼开朗的,自己孩子怎么这么内向、胆小。

其实,阳阳的表现并不是因为内向、胆小,而是很典型的焦虑。一般情况下,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这种焦虑就会好转、消失,而有的孩子可能就会真的变得焦虑,还有一类孩子虽然表面上看不出这些焦虑现象了,却潜藏在了内心,成为一种深层的潜意识,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言行。

阳阳产生的焦虑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,但是,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呢?

01 父母的过度关注。有的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,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,孩子放学回家后,总是盘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,遇到什么困难没有?有没有人欺负你?老师对你好不好?需要不需要妈妈帮助?老师讲的你都能听懂吗?……

记得我家孩子刚刚升入小学的时候,有一天放学回家后,鼻子上面划破一道,渗出一点血来。但是,孩子看上去很平静,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异常。

但是,我非常担心,太害怕孩子受伤害了。急忙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,为什么会受伤,是哪个同学干的!

一开始,孩子不愿意说,在我的一再追问下,孩子说是被某位同学踢的。

我很难过,也非常生气,第二天便去找班主任老师,希望老师能够重视这件事,做出合理的处理,不要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结果,让我意想不到的是,因为这个男生是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,经常欺负同学,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家长告状了。所以,这位老师也很气愤,并且一时冲动借题发挥,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动手打了那个男生一拳。

我的孩子被吓坏了,回家后跟我说,他很害怕,他看到老师好凶,他很害怕同学会报复。

这件事情发生之后,孩子变得有点自闭,去了学校也不愿意和同学玩了,他害怕发生矛盾的时候,不知道如何处理。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也不愿意同我讲了,他害怕我会去学校找老师,影响他和同学之间的友情。

事后,我做了深刻的反思,这件事情,如果我当时没有去找老师,也许比现在要好,因为孩子可能并没有过分看重这件事,只是当成同学间的小摩擦而已。我出于保护孩子的初衷去沟通,结果却无意间夸大了事情,反而弄巧成拙,给我的孩子造成了严重的焦虑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02 总是习惯否认孩子的感受。有一句话叫做,妈妈觉得冷。

有的父母总是以爱孩子的名义绑架孩子,却还不自知。

当孩子说,“妈妈,我饱了!”的时候,妈妈说,“你才吃那么一点,怎么可能饱了呢,再吃10口、5口、3口……”

当孩子说,“妈妈,我热!”的时候,妈妈说,“不热,天这么冷……”

当孩子说,“妈妈,我好疼!”妈妈说,“不疼、不疼!”

当孩子说,“妈妈,我很难过!”妈妈说,“这么小点事儿,有什么难过的呢!忘了不就行了!”

如果孩子的感受总是不被承认,总是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,孩子就会在心里对自己的感受充满疑惑,无法学会支配自己的大脑,内心就会很不踏实、很焦虑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03 家庭环境的影响。有的家庭夫妻关系不融洽,总是在孩子面前争吵、动手,或者冷战,甚至离婚。

处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,就会非常地焦虑。因为孩子年龄较小,会出现一种叫做“自我归因”的行为习惯。当父母发生这些行为的时候,孩子会本能地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,父母吵架或者离婚,都是因为自己,孩子会把原因全部归到自己身上,产生深深地负罪感。

所以,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、吵闹、冷战。如果不幸离婚的话,也一定要对孩子讲,“爸爸妈妈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的感情出了问题,是爸爸妈妈不适合生活在一起,而不是因为你,和你没有关系。”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04 父母自身的焦虑。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,本身就会比较焦虑,有的时候,父母可能会将这种焦虑掩藏起来,有的时候,可能就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。

其实,孩子的感受力是非常强的,不论父母是否表现出来,孩子都能感受的到,父母的焦虑总是会无形中传递给孩子,引起孩子的焦虑。

记得有一段时间,我接了几篇稿件,因为时间紧、任务重,连续几天都要熬夜,所以,那段时间就表现得很焦虑,尽管我一再地对孩子说,“妈妈很享受创作的乐趣。”

但是,孩子还是感知到了我严重的焦虑情绪,并且对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,那段时间,孩子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眠与焦虑的现象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如何帮助孩子减少焦虑呢?

01 要做不焦虑的父母。身处激烈竞争的社会,父母很难做到不焦虑。但是,可以学习一些应对焦虑的方法,比如,学会自我觉察、自我关怀等等。

当焦虑情绪出现的时候,只有做到觉察才能学会控制。然后,在通过接纳自己的情绪,关怀自己的不易,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、轻松愉快的事情,让自己的情绪先保持稳定,才能给到孩子帮助。

02 多肯定孩子的行为。如果孩子表现良好,或者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,父母要及时地予以肯定与鼓励,加强正向引导。

比如,孩子自己整理了房间,父母可以说:“宝贝,你是一个爱整洁、自律的孩子!”

如果孩子总是能够做到早起,父母可以说:“宝贝,你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,很守时的孩子!”

这些类似的正向肯定会让孩子非常有成就感,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,还会让一些好的习惯得以保持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04 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焦虑。孩子有的时候会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会发生的事情而焦虑,尽管我们说,“这不可能!”但孩子却一再地追问:“万一呢?万一呢?”

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,父母首先要告诉孩子人人都会焦虑,焦虑是正常的,但是要想办法面对。然后,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区分事实与想象,告诉孩子,他所恐惧的事情,并不一定会发生,而且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发生。

就算真的发生了,许多事情在今天看来是大事,在明天看来就是小事,在后天看来就不是事。告诉孩子只关注当下,只去做应该做的事情,不要为并不清晰的未来担忧。

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小窍门,比如,当孩子焦虑的时候,对孩子说:“宝贝,你的大脑里,现在有两个小孩,一个是焦虑先生,一个是乐观先生,你喜欢哪一个?”

孩子一般会说:“我喜欢乐观先生!”

父母再问:“现在焦虑先生来了,你该怎么办!”

孩子就会从问题本身跳出来,然后站到“乐观先生”的一边去战胜“焦虑先生”,让孩子学会掌握。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多半是因为焦虑,父母却错以为是内向胆小

05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。当孩子的表现与父母设想的不一样,或者不能令父母满意的时候,父母不要表现得过度紧张,急于指责、否定、限制、纠正,或者随意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。

而是要做到全然地接纳孩子,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,允许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。

希望父母都能够正确认识孩子的焦虑,并且帮助孩子学会面对焦虑,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
您好!我是百合妈妈,80后职场宝妈,育儿达人,多平台签约作者。热爱读书、码字,喜欢运动、旅行。我的生活理念是“上得厅堂,下得厨房,做智慧宝妈”。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!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、关注、转发!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,也欢迎留言,和大家一起分享!

标签: 儿童焦虑症的表现